
许成钢为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199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于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 ,于2013年获得孙冶芳经济学论文奖 。是美国科斯研究所(RCI)的理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过去曾任香港大学《钟瀚德》经济学讲座教授及《国之基金》经济学讲座教授,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终身教职),曾在哈佛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任职,曾任世界银行和IMF的顾问,曾任《亚洲法律经济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科斯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尔经济学学刊》共同主编、《经济金融学学刊》共同主编、《中国改革》首席经济学家、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等。他发表的几十篇论文,见诸国际顶级经济学学术期刊,包括《经济学文献期刊》(JEL)、《政治经济学期刊》(JPE)、《美国经济学评论》(AER)、《经济学研究评论》(REStud)、《美国法与经济学评论》(ALER)、《欧洲经济学评论》(EER) 等。
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中,私有产权一直与中国传统的至高无上的皇权概念,比如皇帝、天下直接相抵触、相违背。虽然从宋朝开始百姓可以在市场交易土地使用权,但从百姓到宰相,土地的最终控制权都归于皇帝。
上千年以来,中国文明中没有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的概念,没有个人权益的概念,也没有争取个人权益的事实基础。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历程相比,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努力中遇到的困难都与中国传统上私有产权的孱弱、人的基本权利的孱弱、私法(民法)的缺失密切相关。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引入了私有产权的制度成分。实际上,这是所谓中国奇迹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力量。
在改革的四十年中,中国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时而进、时而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还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
将国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相比较,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世界上所有发达经济体毫无例外的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第二,世界上所有的国有制经济都毫无例外地是低效率的,尤其在革命性的创新方面。而这最终导致垂垂衰败。苏联和东欧的崩溃,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1929年,美国发生了至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导致整个西方国家陷入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并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在危机中艰难度日的时候,正是苏联计划经济刚刚建立的时候。
整个世界面临着这样一幅图景:一边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衰退和危机,另一边是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1930年代,不少人看好苏联模式。在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的年代,甚至很多经济学家都误以为苏联建立的斯大林模式的国有经济更加优越。
1960年,时任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非常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高速发展最终会埋葬资本主义。
他说的埋葬并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和平竞赛,靠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时候,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国和西欧。
但是,众所周知的结果是,赫鲁晓夫的预言并没有实现。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制度为经济发展制造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是导致苏联最终崩溃的基本因素之一。
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哈耶克、米塞斯与兰格、勒纳之间有一场针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战。这场论战催生了哈耶克那本著名的《通向奴役之路》。哈耶克在书中讨论的就是苏联这种国有制统治经济。
他的论断是,国有制经济剥夺了公民的私有产权,不仅导致低效率,而且破坏经济的创新能力,进而一定会阻碍经济的长期发展。
哈耶克写《通向奴役之路》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电气化大发展、无线电广播电视电影大发展、计算工具包括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时候。当时在西方,很多工程师和科学家误认为人类有能力全面规划人类的未来。
他们误认为,科学家们掌握了科学的手段,可以更好地决定全社会的命运。
因此,如果把产权集中在政府手里,由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来规划、组织和运作,一定效率最高。
哈耶克对这个问题做了条分缕析的剖析,指出这是个致命的错误。
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并不认为哈耶克的观点令人信服,而认为哈耶克不过是一个极端自由派,或者极端右翼的知识分子。
时过境迁。当计划经济的弊病被全世界看得清清楚楚,人们才发现哈耶克早就把这一切说得明明白白。